哈瑪星簡介

1908年﹝明治41年﹞起日人築打狗港時用疏浚航道的淤泥,填築岸邊碼頭與新市街用地, 並在此興建濱線鐵路〔日語濱線為 HAMASEN,以台語音譯為「哈瑪星」〕。 1912年遂有「哈瑪星」新生地的出現。今泛稱哈瑪星地區為高雄市南鼓山十里, 其位置東以縱貫鐵路與鹽珵區為界,西與台灣海峽毗鄰,北依壽山為屏, 南邊緊臨高雄港,為一口袋型社區,也是移民人口踏入高雄的起站。

日據時代,因打狗港(今高雄港)、打狗驛(今高雄港車站)設立, 哈瑪星為當時水陸運輸總樞紐。同時也是政治(市役所、警察署)、經濟、教育、 文化中心,人文薈萃,是最繁華的港濱都市。然而因腹地之限及火車站遷移(1941年), 再加上第二次大戰盟軍轟炸,建物重創,人口流失。

光復後,百廢待興,政府大力扶植漁業,使哈瑪星成為南台灣漁業重鎮,再度湧入大量人口, 經營漁業及相關產業,昔日繁華街景再度重現。但自民國64年第二港口及前鎮現代化深 海專業漁港碼頭完工後,高雄區漁會搬遷73年,人口大量流失,哈瑪星產業再度沒落。

哈瑪星具有豐富的歷史記憶,擁有美麗山水自然景觀,又是中山大學學府社區, 近年來社區居民、政府部門及學術單位嘗試為這個社區注入新的活力,並以活動、 溯源方式,讓世人重新認識這塊區域,使它成為重建都市人文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