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瑪星紀事

張守真撰


一、前言
      
    哈瑪星這個名詞,對很多外地人,乃至於高雄人而言,的確是一個很特殊的名
詞,即使是當地居民而言,也不一定能瞭解其名詞的由來,或說出是什麼意思。

  原來哈瑪星是指今五福四路鐵路平交道以西之地,於日治時代包括壽町、新濱
町、湊町等地,都是新生地。事實上哈瑪星本為一海埔地,二十世紀初期,日人為
修築打狗 ( 高雄 ) 至台南鐵路,沿今壽山山麓闢築鐵路,並開闢新市街用地,直至
今壽山路口,是為壽町;後又因於打狗 ( 高雄 ) 港灣內側施行淺洲疏浚,利用浚港
時所挖出的泥沙,於哨船頭東北側海埔地,填築作為鐵路、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
、新式碼頭及新市街用地等用地。今臨海一路以東之地,因屬最先新填築而成的濱
海地,且為新式碼頭所在地,故稱為新濱町;又今臨海一路以西之地,因屬靠近港
區新生地,故稱為湊町。而從新濱町港邊至渡船頭邊的漁市場,有一條專為轉運鮮
魚的濱海鐵路,日人稱為濱線,即 Hamasen , 當地居民以台語稱之為哈瑪星,且因
該地區的各種行業,幾乎皆與港區及濱線,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因此後來哈瑪星
,即泛指今南鼓山地區。

  哈瑪星在打狗 ( 高雄 ) 的歷史而言,是現代化新興社區的先驅,更是打狗 ( 高
雄 ) 港現代化發展的起源地。哈瑪星擁有第一座現代化整齊的街道,及最先使用的
自來水 ( 1913年 )、電力、電燈、電話等,湊町市場且為現代化市場的嚆矢,此外
哈瑪星更擁有現代化的新式碼頭、鐵路、停車場( 火車站  ),居南台灣海陸交通
的樞紐,並開啟最早海陸聯運的新紀元。

  1917年 ( 大正6年 ) 打狗支廳由哨船頭遷至哈瑪星;1920年 ( 大正9年 ) 打狗
改為高雄,並設郡,郡役所即設於此;1924年( 大正13年 )高雄設市,市役所亦
設於此,哈瑪星因而成為高雄市最早的行政中心,由此可見哈瑪星的確具有輝煌的
歷史。

  可惜,近幾十年來諸多台灣史著作中,有關哈瑪星的記載卻只有照史 ( 林曙光
先生 ),< 哈瑪星的流水帳 >,收於 《 打狗的滄桑 》,( 春暉出版社,民國 74
年 ) 乙書中。此外則更是鳳毛麟角,很少有人提及。

      筆者因緣際會,結識「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」工作人員,協助其田野調查
,耆老訪問,整理哈瑪星文史資料等工作,發現其中頗多珍貴資料,乃鉤稽整理所
得史料,對哈瑪星的前世今生,作一有系統的探討與分析,俾提供有志於台灣史研
究者的參考。因筆者才疏學淺,史料仍嫌不足,遺漏之處,在所難免,尚祁各方先
進不吝指正。





二、開港前後的打狗港


  1、旗後為重鎮

        打狗原指今之旗後,打狗港原為鳳山邑 ( 今高屏 ) 地區物質的主要吞吐口
    。於清領時代,即以戎克船與大陸對岸的汕頭、廈門、香港、上海、寧波、天
    津等地貿易往來。

        1858年 ( 咸豐8年  ) 台灣被迫開放通商,1863年 (  同治2年  ) 正式開港
    ,1864年正式設海關及英國領事館,至此商務日漸繁盛,成為國際主要通商口
    岸,亦成為南台灣貿易重鎮。﹝ 註一 ﹞

        打狗港的開放通商,固然帶來很多的商機,亦導致打狗地區社會結構的變
    動,因此在打狗港週邊較為具發展型態的市街有:﹝ 註二 ﹞

    1) 旗後街、能 ( 苓 ) 雅寮街、三塊厝街:逐日為市。

    2) 大林蒲市:五日一市。

        由於打狗的開港,造就苓雅寮出身的士紳陳福謙,由買辦起家,因與外商
    貿易往來,經商致富。陳福謙於 1870年 ( 同治9年 ) 於苓雅寮的頂寮設「順
    和行」,經營糖業,後另組「合興公司」,將台灣的砂糖直銷中國華南、香港
    、日本、英國、回程則購回台灣所缺乏的石油、鴉片、洋貨與唐山石等,獲利
    甚多,加上陳福謙知人善任,各棧當事,卑以大權,因此事業亨通,擁資百數
    十萬,成為打狗首富。﹝ 註三 ﹞

        其他後起之秀,如苓雅寮的「中和行」陳中和、旗後的「仁和行」蔡真、
    「合興行」駐橫濱分行主簿 ( 經理 ) 的王雪農,以及旗後的「泰記」葉清椿、
    葉宗祺等皆為當時著名的鉅商。﹝ 註四 ﹞



  2、.哨船頭的興起

        由於打狗港對外貿易日繁,加上歐美各國自 19世紀末葉以後,新式輪船
    逐漸取代老舊帆船,致原旗後腹地不敷使用。1863年 ( 同治2年 ) 打狗洋商另
    外開闢旗後對岸的哨船頭附近小丘,並填平海埔,作為海關、領事館及洋人居
    留地。原設於甸德洋行 ( Dent & Co .) 所屬廢船三葉   ( Ternate ) 號上的英國
    駐打狗領事館,於 1865年 ( 同治4年 ) 改租於哨船頭小丘東側的華人房舍,
    作為領事館辦事處。1867年 ( 同治6年 ) 始遷於哨船頭小丘上的洋樓,即今打
    狗英國領事館址。

        英國駐台領事人員且曾接受西班牙、法國、普魯士、美國、葡萄牙、丹麥
    等國委託,兼領其在台灣的各項領事業務。﹝ 註五 ﹞

        1869年 ( 同治8年 ) 英商張怡記在哨船頭建屋14間,作為海關稅務司館舍
    。1877年 ( 光緒3年 ) 在丁日昌努力下,完成台南至旗後、台南至安平間電報
    線業務。1880年 ( 光緒6年 ) 武弁江若震建屋12間,作為電報局辦事處,駐兵
    3名。﹝ 註六 ﹞

        由於打狗英國領事館、打狗海關稅務司、電報局等機構的遷建哨船頭,使
    得打狗港的貿易日益繁盛,航線所及除中國大陸各口岸、東南亞、東北亞的日
    本之長崎、橫檳、神戶等港口外,並曾遠至英國的倫敦。﹝ 註七 ﹞因此開港
    後的打狗不但開創了旗後的繁榮,亦帶來了哨船頭的興起。

        可惜,清廷因迫於內憂外患,資金缺乏,加上地方官憲囿於防務重於商務
    觀念,致打狗港建設無著,設備落後,無法提供有效的航運與貿易機能,因此
    當大型輪船航抵打狗港時,只能在外港約 1.5公里處下錨,再以竹筏接送客貨
    ,如此往來,不但不便利,且成本亦高,而打狗港週邊的街市發展,自受到相
    當的限制。據 1885年 ( 光緒11年 ) 統計,打狗的人口僅約 1500人至2000人之
    間,且多半漁民。至於洋人則除英國領事館及海關人員之外,只有五、六位外
    籍商人和傳教士。﹝ 註八 ﹞因此打狗港仍未能成為大商埠。






三、日治時期的打狗 ( 高雄 ) 港


        1895年 ( 明治 28年 ),日人佔領台灣後,為遂行其殖民地經濟掠奪政策,
    乃積極經營台灣,開發米、糖等各項資源,一方面充裕母國需要,另方面亦有
    利其政治、軍事統治。因此特別著重鐵、公路及基隆、打狗兩港口的修築。﹝
    註九 ﹞當基隆築港之後,日人乃進行打狗築港,打狗因而獲得進一步發展。


  1、築港試驗 ( 1904─1908 )

        1900年 ( 明治33年 ) 、台南與打狗間鐵路通車。日人除了開鑿打狗山山麓
    完成鐵道及今鼓山一、二路 ( 俗稱車路頂 ) 外,並首先嘗試利用挖掘港灣內部
    泥沙,於今南鼓山海埔地填築打狗停車場  ( 火車站 ),以作為貨物集散地,成
    為打狗 ( 高雄 ) 火車站的嚆矢。﹝ 註十﹞

        1901 年 ( 明治 34 年 ) 日人選在橋仔頭 ( 今橋頭 ) 設立新式糖廠,成為台
    灣新式糖廠的嚆矢。翌年,台灣總督府頒佈「糖業獎勵規則」以獎勵、保護新
    式糖廠的設立。1903 年 ( 明治 36 年 ),打狗士紳陳中和等,於鳳山大寮創設
    「新興製糖株式會社」後,各地糖業相繼蓬勃發展。﹝ 註十一 ﹞大小糖廠所
    需各式機具亦不斷經由打狗港輸入,因而帶來了打狗港營運上的盛況,並使得
    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,百貨雲集,站內用地與設備竟不敷使用,台灣總督府
    鐵道部乃深感必須加以擴建,以解決此項嚴重問題。

        1904 年 ( 明治 37 年 ),為擴充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 用地,鐵道部決議
    ,由於開鑿打狗山岩石施工困難,為節省工程經費,乃著手試驗利用挖掘港灣
    內部泥沙,以填埋約 13 萬平方公尺 (  約 46,620 坪  ) 海埔地,一方面可作為
    擴充停車場 ( 火車站  )、濱海鐵路、道路、倉庫及新市街用地 ( 即新濱街 ),
    另方面亦可藉此配合築港試驗工程增加沿岸水深,修建新式碼頭,俾便水陸聯
    運,可謂一舉數得。

        本項築港試驗工程自 1904 年 6 月 11 日開工,至 1907 年 ( 明治 40 年 ) 5
    月完工,挖出泥沙,作為填築擴建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 用地,亦為打狗港試
    驗築港的開端。﹝ 註十二 ﹞

        經向東移往新式碼頭,且加以擴充後的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 ( 圖一 ),
    建於 1908年 ( 明治 41 年 ) 6 月 1 日,於同年 9 月 15 日完工,﹝ 註十三 ﹞不
    但擴充了貨物集散地,且由於打狗港 ( 圖二 ) 西北側所填築的新式碼頭,使小
    型輪船、戎克船等,便以擴大其航行與停泊面積,便利船隻卸載貨物,遂使橋
    仔頭糖廠、新興製廠株式會社等工廠所需大量新式製糖機械,得以順利卸載,
    並立即接上鐵路,運送前往目的地,如此過程,不僅開創了打狗港有史以來海
    陸聯運及航運的新紀元,亦為打狗港締造了新的生命力。﹝ 註十四 ﹞


  2、第一期築港工程 ( 1908─1912 )

        當1904年日人於打狗港灣進行改良工程後,1905年 ( 明治38年 ) 於旗後成
    立打狗港灣改良工程事務所,並於1905、1906兩年進行對打狗港精密探勘,認
    為打狗港灣自然形成,其地形、氣象等條件相當有利於建港,可使其成為南台
    灣物質集散中心。﹝ 註十五 ﹞

        1907年 ( 明治40年 ) 打狗、三塊厝、鳳山、九曲堂間之鐵路開通。﹝ 註
    十六﹞來自屏東、鳳山、旗山、大樹等地區的米、糖、香蕉等,經鐵路運銷至
    打狗港,輸往日本、中國大陸等地。1908年(明治41年)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全線
    通車,南台灣成為打狗港的腹地,加上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,島內產業勃興
    ,米、糖及阿里山林場的木材等,大量物質集中於打狗港,急待輸出。為順應
    此一需求,乃擬定打狗等每年吞吐貨物四十五萬噸目標,工程費預算4,733,000
    圓,自1908年,以六年時間,即至1913年 ( 大正2年 ) 進行第一期工程。正當
    施工階段,因南台灣各項產業,尤其是新式糖業的迅速發展,乃決定將築港工
    程提前完工,以順應情勢需要,且因經費不容增加,只得縮小部份工程,即碼
    頭由十座,減為七座,貨物吞吐量則減為三十五萬噸,且縮短工期,於1912年 
    ( 大正元年 ) 提早一年完工,其重要工程如下:﹝ 註十七 ﹞

        1) 港口整理:鑿除港口岩礁及附近暗礁,使港口寬度達109公尺,深度在7
                  -9公尺,港口兩側設置六等燈台。

        2) 碼頭工程:於內港哨船頭北側,建長291公尺的第一碼頭,可停泊了艘
                  船隻,873公尺的第二碼頭,可停泊7艘船隻,另在內港設繫船
                  浮筒5隻,以供船隻停泊。

        3) 增設道路、鐵路、倉庫及裝卸機具:於碼頭設兩組動力裝卸機具,碼頭
                  後側則建倉庫,達3,660平方公尺,此外並增設道路及東西向
                  濱海線鐵路六線。

        4) 哨船頭北側海埔地區的填築:

          新市街用地:填築面積達23萬平方公尺 ( 即新濱町、湊町 )。

          開鑿運河:於打狗山山腳下,開鑿長約800公尺、寬約45公尺、水深約1.
                    8公尺的運河,以利漁船、小輪船、舢舨船等停泊。﹝ 註十
                    八 ﹞

    以上是1908年至1912年的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。( 圖三 )


  3、第二期築港工程 ( 1912─1937 )

        由於築港工程的進行,打狗港的營運量亦突飛猛進,其貿易額於1907年 (
    明治40 ) 佔全島20.23%、1908年佔27.23%、1909年佔33.6%、1910年佔42.77%
    、1911年佔43.76%,至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其貨物吞吐量竟達44萬噸,其貿易
    總額佔全島的37.54%,直追同年的基隆港佔全島39.53% (註十九 ),其成長額
    度之迅速,實令人驚奇,且常發生港口設備不敷使用情形,加上當時全世界海
    運事業,有往萬噸級高噸位船隻發展傾向,如英國「奧林匹克」號商船即達四
    萬五千噸,為配合時代需要,台灣總督府乃依1911年 ( 明治44年 ) 打狗港築港
    出張所所長山形要助所提出第二期築港工程計畫書,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開
    始實施第二期築港工程,預計以10年,即至1922年完工。

        打狗港築港工程,原計畫將疏濬工程由現有碼頭延伸至苓雅寮地區,以新
    建可供一萬噸以下船隻10艘停泊的碼頭,每年貨物吞吐量90萬噸為目標,並開
    闢外港錨地,內港錨地則進行高雄川 ( 今愛河 ) 的疏濬工程,以增加船隻停泊
    用地。但因工程期中受財政、物價波動等問因素影響,一再縮小計畫,改為以
    與千噸級船隻為目標,以停泊船隻10艘,浮筒繫泊10餘艘,碼頭貨物吞吐量以
    66萬噸為度,並增設內港錨地,以利船隻停泊及待命船隻,工程延至1937年 (
    昭和12年 ) 完工,其成果如下:﹝ 註二十 ﹞

        1) 增設防波堤:自旗後山腳起向外港延伸,長788公尺。

        2) 濬深外港航道:將外港航道濬深至9公尺,寬約270公尺,長約1000公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,以利低潮位時可航行4千噸級,高潮位可通行6萬噸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船隻。

        3) 港口擴充:港口寬度擴充至150公尺,濬深至9公尺,兩岸分建導燈。

        4) 內港錨地:水域總面積達542萬平方公尺,可繫泊16艘船隻,另12.7萬
                    平方公尺的船渠,可供駁船、拖船及小型船隻停泊之用。此
                    外也疏濬高雄川(今愛河)迄上游的川田橋(今建國橋)止,凡
                    1755公尺,寬33公尺,深3公尺,以利小型船隻停泊之用。

        5) 增建碼頭:倉庫、鐵路於現有碼頭之東側,增建碼頭長455公尺,合計
                    達1327公尺,並於新建碼頭之後方,修築倉庫、鐵路,以利
                    貨物進出。

        6) 哨船頭運河及漁船渠之修護工程:就第一期築港工程時,所自渠口至
                    382公尺處,向西擴張18乃至36公尺,以鋼板樁作為護岸,
                    岸上備有加水、冰、燃油供給場及漁市場,以利漁船的進出
                    ,但因該處並未具備漁港條件,暫稱為漁船渠。沿護岸之路
                    面則設寬9公尺的道路,以利交通,其道路後方則設有漁民
                    住宅及宿舍。

        7) 填築地:利用浚渫港區泥沙,將原為鹽田、漁塭等之低窪地,填築為碼
                  頭、倉庫及新市街用地,包括今之鹽埕區西南側、新濱碼頭後
                  側,苓雅寮南側及戲獅甲等地,填築面積達1,649,974平方公尺
                  。但此項工程另由其他公司承辦。

        以上是1912年至1937年的打狗 ( 高雄 ) 港第二期築港工程。( 圖四 )


  4、第三期築港工程 ( 1937─1941 )

        當1937年 ( 昭和12年 ) 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完工後,港內可停泊三千至
    一萬噸級船隻26艘,已大大提昇港灣設施,但因高雄港的營運量發展迅速,加
    上自同年7月7日,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,海上軍需運輸日繁,高雄港的物吞
    吐量已達250萬噸,遠超過其原先規畫,致港灣設施每感不敷使用,此外為配
    合戰爭時期的需求,以利日人以高雄港作為經營華南,進而染指南洋地區之重
    要基地,乃決定於1937年起,以六年為期,預算金額770萬圓,進行第三期築
    港工程,但因戰爭期間經費困難,加上1941年 ( 昭和16年 ) 太平洋戰爭後,更
    乏力建設,打狗築港工程全部停頓,除著力加強港灣維護工程外,僅增加一座
    倉庫,其餘並無大成果可言。﹝ 註二十一 ﹞





四、打狗 ( 高雄 ) 港與新市街的興起


  1、打狗 ( 高雄 ) 港的興起:

          由於打狗 ( 高雄 ) 港經過第一、二期的浚渫修築,使其具備現代化港口
      規模,港口貿易呈現顯著成長,從1897年 ( 明治30年 )至1921年 ( 大正10年 )
      ,台灣主要港口輸出百分比來看:﹝ 註二十二 ﹞


    港 口 名     1897─1901     1902─1906   1907─1911    1912─1916    1917─1921

    基 隆 港       16.10%         26.48%       32.40%        34.78%        37.45%
    淡 水 港       44.85%         29.73%        8.83%        10.33%         4.44%
    安 平 港       15.69%         16.08%        7.94%         2.37%         0.49%
  打狗(高雄)港      9.35%         13.47%       49.39%        50.03%        56.82%



        1897年─1901年 ( 明治34年 ) 台灣最大的輸出港是淡水港,但自基隆港的築港
    後,至1902年─1906年 ( 明治39年 ) 其輸出量不斷增加,已直追淡水港,而打狗 (
    高雄 ) 港自1904年 ( 明治37年 ) 試驗築港後,輸出量亦成長不少,直追安平港,但
    至1907年─1911年 ( 明治44年 ),打狗 ( 高雄 ) 港第一期築港竣工的前一年,其輸
    出量已大為提昇至49.39%。至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以後打狗港又進行第二期築港工
    程,因此1912年─1916 ( 大正5年 ) 及 1917─1921 年 ( 大正10年 ),打狗 ( 高雄 )
    港輸出量各提昇為50.03%及56.82%,成為全台最大的輸出港,亦可見打狗 ( 高雄 )
    港築港後的功效及其發展潛力。另就打狗港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而言,自1897年 (
    明治30年 ) 至1925年間,平均佔全台27.82%,而基隆港則佔39.97%,因此打狗港與
    基隆,遂成為全台分居南北的兩大主要港口。﹝ 註二十三 ﹞



  2.打狗 ( 高雄 ) 新市街─哈碼星的首先興起:

        當1900年 ( 明治33年 ) 台南與打狗間鐵路通車之時,打狗港附近各街庄及
    其人口調查統計如下:﹝ 註二十四 ﹞



          街      庄         本島人(台灣人)                 日本人
          名      稱      戶    數     人 口 數      戶    數      人 口 數

          旗  後  街        728          3,576            76           299
          哨船頭街           75            366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208
          苓雅寮街          538          2,811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鹽  埕  庄        120            727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27
          鹽埕埔庄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127            68           337          
          合    計        1,485          7,607           174           877
          備    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0年 12月 調  查





        當時的旗後街、哨船頭街、苓雅寮街、鹽埕庄、鹽埕埔庄等四個街庄,人口不
    多,且街衢狹小。但自從1904年 ( 明治37年 ) 至1907年 ( 明治40年 ) 之試驗疏濬打
    狗港灣,以及後來第一、期築港工程等,不但提昇其港口機能及貨物吞吐量,而且
    沿岸地區的地貌及其週邊的街庄,亦因填築海埔地而興起很大的變化:( 圖五 )

    1) 新濱町:又稱「鐵道埋立地」,即1907年由鐵道部所填築的海埔地,約有五
              千八百餘坪移作新市街用地。1908年 ( 明治41年 ) 5月,鳳山支廳
              以第29號函公佈「打狗市區計畫」後,陸續有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
              )、商會、台灣製糖、大阪商船、三井物產會社等事務所的設立,
              另由於新市街擁有碼頭、火車站,來往人口頻繁,貨物進出繁雜,
              因此不久旅館業、運送店 ( 運輸公司 ) 等紛紛前來設立,新式建築
              物不斷興起,加上街道整齊,交通便利,遂使新市街面目為之一新
              ,是為新濱街。加上1912年 ( 大正元年),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
              社」所完成2,240坪填築地,構成新濱町。﹝ 註二十五﹞

    2) 湊町:初期稱「淺野埋立地」。淺野總一郎於1910年 ( 明治41年 ),於東京
            麴町永樂町成立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,資本額為一萬日圓,另
            於哨船頭湊町 ( 今哈瑪星 ) 設出張所 ( 分社 ),向地方當局申請放領
            湊町一帶海埔地,並配合第一期打狗築港工程,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)
             完成,約90,870坪填地。其中約六萬五千坪建設為新市街地,即為湊
            町。同年7月,湊町市場同時落成啟用,成為當時打狗最新式的現代
            化市場。由於新市街道整齊,水電便利,不輸日本內地市街,加上靠
            近碼頭及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,海陸交通得天獨厚,因此各種行業
            移入者漸多,地價飛漲,新式建築林立,遂與新濱町共同成為打狗中
            央市街。﹝ 註二十六 ﹞

    3) 山下町: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完成的填築地
              有3,490坪。﹝ 註二十七 ﹞

    4) 田町: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完成的填築地有
            16,520坪。﹝ 註二十八 ﹞

    5) 哨船町:哨船頭沿運河至打狗山麓一帶的海埔地,為打狗首席鉅商古賀三千
              人獨資所創設「古賀組」,配合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,於1912年(
               大正元年 ) 完成約1,500坪填築地,作為新市街用地。1927年 ( 昭
              和2年 )該市街用地由高雄州配合國庫經費,加以拓寬整建,沿運
              河護岸之道路亦加寬至9公尺,以利交通,又道路後方之市街用地
              ,則建設為漁民住宅及宿舍。

                  加上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所完成
              2,590坪填築地,構成後來的哨船町。﹝ 註二十九 ﹞

    6) 鹽埕、北野、堀江、入船等町:初期稱「打狗整地會社埋立地」。1909年 (
              明治42年 ),荒井泰治奉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之命,與陳中和等人,
              創立「打狗整地株式會社」,並收購打狗港灣岸壁北側一帶鹽田,
              配合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第二期打狗築港工程,於1914年 ( 大正3
              年 ) 完年約185,000餘坪填築地,即後來的鹽町、入船町。而鹽埕町
              一、二丁目 ( 屬鹽埕埔 ) 則早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已由台灣地所
              建物株式會社開發為新市街用地。1917年 ( 大正6年 ) 鹽埕新市街
              已規畫出鹽埕町、北野町,並計畫將來增設堀江町、鹽町、入船町
              等。﹝註三十﹞

    7) 旗後町: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於1912年完成填築地有330坪,與原
              旗後街構成旗後町。﹝ 註三十一 ﹞

        依1916年 ( 大正5年 ) 所刊行「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」( 手抄本 ) 來看,
    由於原旗後街、哨船頭街,皆因位於山麓,土地狹小,街道陰鬱,路面狹小,
    排水不良,衛生條件不佳,致發展空間有限,於是以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 為
    中心點的新濱町、湊町、山下町等新市街用地,由於規畫整齊,街道寬廣,水
    電(1913年)充足,加上靠近碼頭、火車站,水陸交通便利,遂成為工商業界注
    目的焦點。﹝ 註三十二 ﹞而打狗地區最繁榮的重心,亦因而由最初的旗後街
    ,逐漸轉移至新濱町、湊町等地。

        新濱町、湊町與壽町,即目前高雄市所稱為「哈瑪星」所在地。因該地靠
    近港邊之處有一線鐵路直通漁市場,以轉運鮮魚等貨物,是為濱海鐵路線,簡
    稱「濱線」,日人稱之為  Hamasen,當地居民以台語直譯其音,稱為哈瑪星
    。因該地區居民的各行各業,皆與港區及濱線鐵路的各項運作,息息相關,因
    此後來哈瑪星,即泛指今南鼓山地區。



  3.哈瑪星─高雄市的行政重鎮

        打狗港自1908年 ( 明治41年 ) 至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的第一期築港工程,
    及1912年開始的第二期築港工程後,營運量突飛猛進,加上新市街的興起,遂
    使打狗港市以嶄新的姿態出現,成為日人治台後,首次運用築港填海造陸,規
    畫出一全新面貌的新港市,尤具特色。

        1912年(大正元年),「台灣地所建物會社」完成約六萬五千坪的「淺野埋
    立地」後,同年7月8日,公有的湊町市場首先落成啟用﹝ 註三十三 ﹞,成為
    打狗市街最早的一座現代化市場。

        1913年 ( 大正2年 ),位於湊町,今臨海二路南側,與臨海一路交叉路口
    的打狗郵便局完工並舉行落成典禮。﹝ 註三十四 ﹞

        1917年 ( 大正6年 ),位於湊町,今臨海二路北側,與臨海一路交叉路口
    的打狗支廳公署完工,原位於哨船頭,今哨船頭街62號址的打狗支廳,便遷往
    湊町新址。﹝註三十五﹞

        1920年 ( 大正9年 ),日人將打狗改為高雄,隨著地方制度改革,設高雄
    州,而州廳公署即設於高雄郡高雄街之山下町,高雄遂成為州政府的重鎮。而
    原打狗支廳則改為郡役所。﹝ 註三十六 ﹞

        1924年 ( 大正13年 ) 高雄街升格為市後,市役所始設於今「哈瑪星」鼓波
    街代天宮址。而原郡役所公署則改設為警察署。﹝ 註三十七 ﹞

        創校於1907年﹝明治40年﹞,暫借鹽埕埔民宅為臨時校舍的打狗尋常高等
    小學校,於翌年遷至打狗山山麓,1913年 ( 大正2年 ) 正式遷入湊町,即今臨
    海二路鼓山國小校址,1921年 ( 大正10年 ) 因增設第二小學校,乃改稱為高雄
    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。同年增設高雄第一幼稚園於第一小學校內,收男女內地
    人才(日本人)學童,為高雄設立幼稚園的嚆矢。﹝ 註三十八 ﹞1924年 ( 大正13
    年 ) 4月,所創設的高雄高等女學校 ( 今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前身 ),初附設於
    湊町第一小學校內。﹝ 註三十九 ﹞而女學生宿舍則設於小學校對面,今壽山
    街附近。﹝ 註四十﹞

        1924年 ( 大正13年 ) 7月19日,位於今鼓山區登山街的武德殿落成,並舉
    行演武大會。﹝ 註四十一 ﹞

        今將1924年 ( 大正13年 ) 位於高雄市的官方公署列表如下,以瞭解哈瑪星
    的重要性:



          位於高雄市的官方公署一覽表:﹝ 註四十二 ﹞



        名                稱                    開  辦  年  月  日                  所在地

    1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1908年(明治41年)7月30日               旗後町
    2高雄燈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95年(明治28年)10月                   旗後町
    3高雄第一公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97年(明治30年)6月14日               平和町
    1高雄臨時開港檢疫所                     1916年(大正5年)10月10日               哨船町
    2台南憲兵分隊高雄駐在所                 1919年(大正8年)5月10日               哨船町
    1高雄停車場(火車站)                     1900年(明治33年)11月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    2高雄米穀檢查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5年(明治38年)5月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    3台灣總督府稅關支署                     1895年(明治28年)10月29日               岸  壁
    4台灣總督收稅官吏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1914年(大正3年)4月10日               岸  壁
              但今稱台南廳出張所
    5台南供託局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      1922年(大正11年)4月                   岸  壁
    1高雄郡役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0年(大正9年)9月1日               湊  町
    2高雄郵便局   ﹝註四十三﹞              1896年(明治29年)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    3高雄街役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0年(大正9年)9月1日               湊  町
    4高雄高等女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4年(大正13年)4月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    5高雄第一小學校    ﹝註四十四﹞         1907年(明治40年)5月24日               湊  町
    1高雄州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0年(大正9年)9月1日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    2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高雄檢糖支所       1920年(明治45年)4月1日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    3台灣總督府高雄醫院                     1920年(大正3年)6月2日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    4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高雄事務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    1台南專賣支局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    1922年(大正11年)4月                   堀江町
    2植物檢查所高雄分所                     1921年(大正10年)9月                   堀江町
    3高雄第二小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2年(大正11年)5月18日               堀江町
    1高雄中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2年(大正11年)4月                   三塊厝
    2高雄第三公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1年(大正10年)7月1日               三塊厝
    1高雄第二公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7年(明治40年)7月22日               苓雅寮



        由上表可知1924年 ( 大正13年 ) 的官方公署共計有25所,其中設於哈瑪星者有
    10所 ( 即新濱町5所、湊町5所 ),佔40%,而在旗後町者則為3所、哨船町亦減為2
    所、山下町則有4所、堀江町有3所、三塊厝2所、苓雅寮1所,亦可見哈瑪星繼旗後
    之後,一躍而為高雄市之行政重鎮。


  4.、哈瑪星─高雄新興工商業、金融業的重鎮

        自1900年 ( 明治33年 ) 打狗至台南鐵路開通、南部各地新式糖廠不斷設立
    ,加上1908年 ( 明治41年)縱貫鐵路通車,打狗開始築港,開闢新式碼頭,填築
    新市街用地,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完成打狗新都市計畫後,打狗(高雄)遂以嶄
    新面貌出現,而新興市街哈瑪星更迅速取代旗後街,成為行政中心。

        此外南部新式糖廠蓬勃發展,亦帶動其相關產業前來打狗 ( 高雄 ) 設立公
    司、工廠,1916年 ( 大正5年 ) 於今鹽埕區設鹽水港製糖會社酒精工場、1917
    年 ( 大正6年 ) 於田町設淺野水泥株式會社;泰昌冰糖株式會社、台灣製糖鑄
    物工場、鈴木製鋼所於今鹽埕區;生石灰合資會社於前金庄、1918年 (大正7
    年 ) 東洋電化工場於前金庄;台灣肥料會社阿爾加里工場於今鹽埕區等。這些
    產業的生產品,不但提供全島需要,更增進華南、南洋等地區的貿易,更促使
    打狗港及周邊新市街呈現生氣蓬勃。﹝ 註四十五 ﹞

        1924年( 大正13年 ) 高雄升格為市後,不但使高雄市街更為繁榮,而各種
    新興工商業、金融業更是不斷湧入,經登錄在案者多達42所,今列表如下:﹝
    註四十六 ﹞



      位於高雄的各種會社 ( 公司 )、工場一覽表:

    會  社  及  工  場                     營  業  項  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在地

1 富重造船鐵工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造船鐵工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旗後町
2 荻原造船鐵工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造船鐵工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旗後町
1 打狗整地株式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土地買賣、借貸業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哨船町
2 打狗整地株式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土地買賣、貸款業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哨船町
   今鹽埕區的土地填築工程
3 台灣銀行出張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哨船町
1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  船舶運輸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2 本田合名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煤炭販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3 山下汽船礦業株式會社台灣支店          海運業、礦業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高雄出張所
4 台灣商工銀行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5 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6 台灣運輸株式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陸運輸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7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南支店                近海郵船代理店               新濱町高雄出張員
8 台南新報社高雄支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9 日東商船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陸運輸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10 二   郵  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船內勞力供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11 高雄勞動需給組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勞力提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12 商會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貿 易 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13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倉庫及運輸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濱町
1 高雄商事株式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煤炭販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2 高雄製船鐵工株式會社及工場                    造船鐵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3 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高雄出張所        土地買賣、借貸業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4 台灣銀行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5 彰化銀行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6 台灣日日新報社高雄駐在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7 台灣新聞報社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8 葛原冷藏株式會社高雄出張所  冷凍魚撈業、製冰業、冷藏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9 南部製酒株式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酒精製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10 台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高雄出張所              漁業、漁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11 安藤商會高雄支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油代理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湊  町
1 日東製冰會社高雄營業所及工場            冰之製造、販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2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高雄出張所及發電所            電氣供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3 台南新報高雄支局高雄印刷所              活版、石版印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下町
1 淺野水泥台灣支店工及場                  水泥製造、販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田  町
1 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及工場                  製糖機械製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入船町
2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酒精工場              酒精、冰糖製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入船町
3 多木合名會社及工場                  肥料、煤炭製造販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鹽埕町
4 台灣肥料株式會社及工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肥料製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鹽埕町
5 高雄劇場株式會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堀江町
1 台灣製罐株式會社及工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製    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塊厝
2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                 煉瓦製造販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塊厝
1 東洋電化株式會社及工場            生煤炭、炭化石灰製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  金
2 高雄勞動需給組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勞工供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  金



    由此表可以得知,開設於新濱町 ( 含岸壁 ) 的新興工商者有13家,佔31%;湊
町有11家,佔26.1%;含鹽埕區 ( 含入船、鹽埕、堀江等町 ) 有5家,佔12%;哨船
町有3家,佔7.1%;而旗後町有2家,佔4.8%。

    如以哈瑪星所含新濱町、湊町等計,則有24家,佔57.1%,已居半數以上,可
見哈瑪星亦已成為高雄市的新興工商業重鎮。尤其是當時的重要金融機構如台灣銀
行高雄支店、台灣商工銀行高雄支店、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、彰化銀行等重要金融
單位,皆集中於哈瑪星,亦可見其重要性。

    此外,由於旗後町受限於街道狹小,車馬運輸不便,排水不良等缺點,加上新
市街的興起,原設於旗後町的商家,也逐漸隨著人潮,而遷入新市街,如1927年 (
昭和2年 ) 振興木材行 ( 老板蔡生 )即由旗後町街仔路,遷入湊町一丁目,小川吳
服店 ( 日人 ) 則遷入新濱町。﹝ 註四十六 ﹞又如1930年(昭和5年)真砂和洋雜貨
店亦因由旗後町遷入湊町後,事業更為發達,在高雄即有數家商店,生意興隆。﹝
註四十八 ﹞

    由此可見哈瑪星至1930年代 ( 昭和初期 ) 的繁榮與發展的潛力,及高雄地區新
市街重心已具顯明的轉變。





  5、哈瑪星─高雄漁業的重鎮

      由於打狗位於南台灣主要漁場之中心地區,從南洋地區北上而來的黑潮,到
  了本島南端的鵝鑾鼻沿海後,分流為二,一支順著本島東海岸北上,另一支則沿
  著西部沿岸進入澎湖水道,因此打狗附近海面盛產鮪魚、旗魚、鰹魚、飛魚等魚
  類,而台灣海峽盛產鯖魚、鯛魚等魚類;尤其一到冬季,打狗更以盛產烏魚聞名
  於世,打狗自明末 ( 1620年代 ) 以後,即為漁業重鎮。高雄市亦因漁業而產生。
  但初期打狗的漁民主要以筏或舢舨船,進行近海漁撈為主,據1924年 ( 大正13年)
   統計,打狗 ( 高雄 ) 地區的竹筏有310餘隻,帆船有50餘隻,發動機漁船則只有
  12隻,漁獲量不多。﹝ 註四十九 ﹞但由於台灣總督府、高雄州及水產會等,訂
  定獎勵及輔導措施,並致力於漁獲物的水產品加工試驗,及相關加工業者的技術
  訓練等,以提昇漁業的發展,因此至1933年 ( 昭和8年 ),動力漁船達202隻,日
  本型帆船有41隻,中國式帆船有24隻,竹筏有643隻。﹝ 註五十 ﹞其中中國式帆
  船、竹筏大多為台灣漁民所有,而動力漁船及日本型帆船則大多為極有經驗的琉
  球 ( 沖繩 ) 漁民所有。﹝ 註五十一 ﹞

      高雄地區的近海漁業所得之漁貨,主要前往紅毛港及旗後等漁市場拍賣。
  1912年 ( 大正元年)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之後,哨船頭運河四週因提供了寬廣的
  漁市場設施、漁船停泊船渠、漁船加油站、漁船整修鐵工所、製冰廠、冷凍廠、
  漁民宿舍及住宅等,因此漁業基地亦因而逐漸轉至哨船頭運河口西岸。﹝ 註五
  十二 ﹞    

      1919年(大正8年),佔地寬廣,設備新穎的新式漁市場,即今鼓山漁市場
  ,在哨船頭對岸的哈瑪星渡船場邊落成啟用。1927年(昭和2年),日人建妥鼓
  山漁港,可容納50噸以下漁船150艘,並有完善的製冰廠、冰凍廠、倉庫等設備
  ,至此哈瑪星遂成為高雄漁業重鎮。﹝註五十三﹞

      當時著名漁業界人士如王沃,即於1919年由旗後遷居湊町,經營漁商,很快
  成為高雄最大承銷人,其漁貨不僅銷售台灣、日本,且遠銷至朝鮮、滿洲。他還
  經營廣大的漁塭,從事釣餌銷售,並擁有發動機大緄船30多艘,150匹馬力手繰
  船2艘,成為南台灣首居一指的漁業界大王。此外蔡文彬亦是由旗後遷居湊町,
  以丸二商號從事鮮魚承銷業務,1917年(大正6年)從事發動機漁船製造及漁業水產
  、製冰等行業的經營,與王沃成為當時成功且熱心公益的實業家。﹝註五十四﹞

      由於高雄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,促使各地人馬不斷湧入,其中以澎湖人多任
  苦力、工匠、水泥工;安平人、小琉球人多任船上工作或苦力,而北門人則擔任
  牛車工、魚行工、搬運工等,最為著名。﹝註五十五﹞

    1930年(昭和5年),前往哈瑪星工作的北門蚵寮人,每逢農曆正月22日清水
祖師壽辰時,必返鄉迎請「保安宮」清水祖師金身,於今鼓山漁市場內,設立臨時
神壇安座,以供鄉親膜拜祈求平安、發財,並演戲酬神,成為北門人宗教信仰的支
柱。另有北門人定期返鄉祭拜「南鯤鯓代天府」五府千歲、「青山寺」觀音菩薩、
「蚵寮保安宮」( 深山尉遲 )池府千歲及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等神佛。

    1945年(民國34年)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人相繼自台灣撤退,不少北門人
乃遷居哈瑪星。由於工、商、漁等漸次發展,經濟欣欣向榮,居民於安居樂業之餘
,感念神佛庇佑恩澤,乃於1949年(民國38年)決議見造寺廟,以為奉祀「南鯤鯓
代天府」五府千歲、「蚵寮保安宮」清水祖,是為「代天宮」。1960年(民國49年
)又募款增建後殿,至1962(民國51年)完工,以增祀觀音菩薩,並定殿名為「青
雲寺」。翌年農曆2月19日舉行分靈自「蚵寮保安宮」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、「青
山寺」南海普陀岩觀音菩薩以及「超峰寺」之南海普陀岩觀音菩薩之開光安座大典
,形成一標準許多神合祀,前殿為道教,後殿為佛教之傳統台灣神佛合一的寺廟。

    1977年(民國66年)又增建宏偉壯觀的牌樓,1980年(民國69年)增建廟庭兩
側龍鳳雙樓,至此「代天宮」規模始告完成。「代天宮」之各項廟宇建築,相當宏
偉,雕刻細緻,由其寺廟之門神、壁畫,皆出彩繪大師潘麗水先生之精心製作,其
作品栩栩如生,美侖美奐,令人讚歎不已。此外1988年 ( 民國77年 ) 位於哈瑪星的
代天宮主事者,於台南縣北門鄉蚵寮保安宮舉行建醮時,發動信徒捐建一座王船閣
,價值新台幣一千餘萬元,贈與保安宮,可知當地人士財力之雄厚與哈瑪星的繁榮
。﹝註五十六﹞




四、哈瑪星歸於平淡


  1、市役所、高雄驛的遷離

        打狗 ( 高雄 ) 自1908年 ( 明治41年 ) 築港後,各項業務發展,一日千里,
    人口方面更有相當的成長。因此1908年所公佈的第一次「打狗」市區計畫,以
    容納4萬人為目標,顯得十分狹小,故至1919年 ( 大正8年 ) 修訂第二次都市
    擴張計畫時,以30年後,容納12萬人口為計畫目標,並於1922年 ( 大正11年 ) 2
    月公佈第二次都市擴張計畫之實施方案。﹝ 註五十七 ﹞

        但自1920年 ( 大正9年 ) 高雄州廳設於高雄市山下町、高雄成為地方行政
    中樞,加上築港工程的積極進行,1924年 ( 大正13年 ) 高雄升格為市之後,高
    雄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,因此預估第二次都市計畫實施後的第15年,即1933年(
     昭和8年 ),高雄市人口將達76,380人,依此增加速度估算,再10年後 ( 即
    1943年 ),人口將達 136,700人,再20年後 ( 即1953年 ),人口又將增加至245,
    000人,顯然可見原1919年 ( 大正8年 ) 所修訂的第二次擴張計畫仍嫌狹小。

        台灣總督府乃決心重訂第三次都市擴張計畫,將高雄川 ( 今愛河 ) 以東地
    區,納入新都市計畫,擴大而為大高雄,並提前於1932年 ( 昭和6年 ) 10月公
    佈實施計畫。﹝ 註五十八 ﹞同年12月1日,又將岡山郡左營庄所屬之前峰尾、
    桃子園等地,畫入大高雄地區。﹝ 註五十九 ﹞

        事實上,早在1931年 ( 昭和6年 ),台灣總督府將高雄州廳遷移至前金高
    雄川 ( 今愛河 ) 邊,並建大橋,即今中正橋,以銜接今前金區。1933年(昭和
    8年),又依第三次都市計畫,建妥高雄橋,以銜接今苓雅寮區之交通。1934
    年 (昭和9年 ) 10月,更花費鉅額經費,建造今鼓山路陸橋,以解決道路因鐵
    路遮斷所造成交通不便等問題,為交通設施開創新的紀元。﹝ 註六十 ﹞由以
    上種種重大工程設施的推動,亦可見日人已積極跨越高雄川向東開闢前金、苓
    雅寮及向北往鼓山地區,擴大大高雄都市計畫的企圖心。

        1936年 ( 昭和11年 ) 8月29日,日人又修訂並公佈大高雄計劃,預計以40萬
    人為目標。( 註六十一 ) 為配合40萬人口為目標的大高雄都市計畫,1939年 ( 
    昭和14年 ) 9月10日,首先將位於哈瑪星的高雄市役所,遷移至今鹽埕埔榮町2
    丁目22番地。﹝ 註六十二 ﹞1941年 ( 昭和16年 ) 又將位於今南鼓山的高雄驛 (
     火車站 ) 遷移至大港埔今高雄火車站現址,而原高雄驛則專辦貨物及部份至
    屏東之客運,直至1968年 ( 民國57年 ) 始停辦至屏東的客運。﹝ 註六十三 ﹞

        由於市役所的外遷,對哈瑪星自有一定的影響,而火車站的外遷則影響更
    大,許多與市役所及火車站有關的行業,如飲食業、旅館業、運輸業、印刷業
    、金融業,及至於販賣店等各種服務業,及其所引發的各種商業活動,亦不得
    不紛紛隨之遷離哈瑪星,前往榮町附近的鹽埕埔,及火車站對面的新興區、苓
    雅區,促成了該地區的興起,而相對的,則造成哈瑪星各項服務業的衰落。

        

        

  2.鼓山漁市場的沒落  

        1946年(民國35年),國民政府依漁會法將日治時期的「高雄漁業會」改
    組為「高雄市漁會」,並設址於哈瑪星濱海一路漁市場。1948年(民國37年)
    設漁會信用部,以辦理漁會會員融資事宜,鼓勵增購漁船設備,更新漁船等事
    宜,以促進漁業現代化。1951年(民國40年)以後,政府不斷鼓勵漁業界運用
    美援、亞銀、世銀等專業貸款,建造新型350噸鋼殼漁船,更積極拓展國外漁
    業整補基地,遂使高雄漁業由近海漁業逐步邁向遠洋漁業,並成為國際上鮪魚
    、魷魚主要生產國之一:

    (1)拖網漁船:100至200噸級者,在台灣海峽、北婆羅洲等地作業;200至
                    500噸級之間者,在澳洲北部、印度洋等地作業;500噸級以
                    上者,在大西洋漁場作業。

    (2)大型鮪釣漁船:利用海外漁業基地48處(經常使用有12處),在太平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、大西洋、印度洋等處作業,所得漁貨就地轉口外銷。

    (3)大型魷釣漁船在紐西蘭及太平洋漁場,並遠至阿根廷200浬外之魷魚漁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;珊瑚網在北太平洋;大型圍網在台灣東北部漁場及東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沙島漁場;美式大型圍網在中太平洋作業;流刺網在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尼及印度洋漁場作業。



        由於遠洋漁業的發展,一日千里,遠洋漁船數量不斷增多,噸位不斷加大
    ,有達二、三千噸左右者,致可容納50噸以下漁船150艘的鼓山漁港與漁市場
    已漸感不敷使用。1963年 ( 民國52年 ) 至1967年 ( 民國56年 ) 之間,政府乃於
    前鎮另行開闢遠洋漁船基地,1986年 ( 民國75年 ) 又加以擴建新式漁業專用碼
    頭,可容納100噸以上漁船600艘,區內畫分為製冰、冷凍加工區、機械修理區
    、漁產加工區、漁具供應區、倉庫區、商業區、油庫、魚貨拍賣場、漁民褔利
    中心等,遂使前鎮漁港因而成為台灣最大的漁業中心。

        1975年 ( 民國64年 ) 高雄港第二港口完工,遠洋漁船紛紛改往前鎮漁港停
    泊,而近海漁船則因近年來近海漁業,過量撈捕,漁源日漸枯萎,加上勞工短
    缺,漁獲量日漸衰微,前來鼓山漁市場停泊的大小漁船亦日漸短少,使得1984
    年(民國73年)高雄區漁會亦隨之遷移至前鎮漁業大樓,遂使哈瑪星元氣大傷,
    漁業相關的產業如漁業公司、商行、五金行、照相館、製冰廠等,亦隨之遷移
    或沒落。﹝註六十四﹞

        如今鼓山漁市場已不復見到往日洶湧之人潮,哈瑪星亦由昔日的輝煌絢爛
    到今日之歸於平淡。







附    註:

(註一)張守真、許一男,《高雄港紀事》,頁12至28,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
        ,民國85年。

(註二)盧德嘉,《鳳山縣采訪冊》,頁137至138,台銀經濟研究室,台灣文獻叢刊
        第73種。

(註三)楊玉姿,〈清代打狗陳福謙家族的發展〉,《高市文獻》,卷1,期2,頁1至
         20,民國77年9月。

(註四)台灣總督府,《台灣列紳傳》,頁305至309,台灣日日新報社,1916  ( 大正
      5年 );照史,《高雄人物評述》,第一輯,頁80,第二輯,頁8至9,春暉
      出版社 :潘南德,〈旗後山腳故事〉,《校友會訊》,第八號,頁109,旗津
      國小一公校友聯誼會,民、83.1.31

(註五)葉振輝,《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》,頁135至152、161至165、185,標準書局
      ,民國74年;葉振輝,《台灣英國領事館的設置》,頁8至50、95至114,自
      印,民國79年。

(註六)黃嘉謨,〈中國電線的創建〉,載《大陸雜誌》,卷36,第6、7期合刊,頁
        10,民國57.4.15.;盧德嘉,前引書,頁141。

(註七)連橫,《台灣通史》,卷25,商務志。

(註八)C. Imbauel- Huart 著,黎烈文譯,《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》,頁83、123,台
        銀經濟研究室,台灣文獻叢刊第56種。

(註九)台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,《台灣經濟年報(昭和16年)》,第一輯,頁304,,
      國際日本協會,1941年(昭和16年)6月;又《台灣經濟年報(昭和17年)》,第
      二輯,頁10至11,1942年(昭和17年)8月。

(註十)最早的打狗停車場(火車站)於1900年(明治33年)3月開工,同年11月竣工。見
     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,《台灣鐵道史(未定稿)》,中卷,頁319至325,東京近
      藤商店,1911年(明治44年);高雄築港出張所,《高雄築港誌》,手稿本,
      第一篇,不分頁,出版年代不明。

(註十一)涂照彥著,李明峻譯,《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》,頁56至65,288,人間
        出版社,民國80年。

(註十二)《高雄築港誌》,手稿本,第一篇,不分頁;《台灣鐵道史(未定稿)》,
        中卷,頁328至329。

(註十三)見《台灣鐵道史(未定)》,中卷,頁457至458;長尾正元(高雄築港出張所
        所長)著,蜀民譯,〈高雄築港工程與現況〉,《高市文物》,卷2,期4
        ,頁3, 高雄市獻會,民國46.6.30.。

(註十四)長尾正元著,蜀民譯,前引書,頁3。

(註十五)《高雄港築港誌》,手稿本,第一篇,不分頁。

(註十六)《台灣鐵道史(未定稿)》,中卷,頁389至390。

(註十七)《高雄港築港誌》,手稿本,第一篇,不分頁。

(註十八)同(註十五);高雄港商工會,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18,台南新報高
        雄印印所,1924年( 大正13年 )。又初期哨船頭運河開鑿於1901年(明治34
        年)6月開工,同年9月19日完工,見《台灣鐵道史(未定稿)》,中卷,頁
        325。

(註十九)吳欽賢,《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分析》,頁28、48、76、
        102,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,民國77年。

(註二十)《高雄築港誌》,手稿本,第四篇;長尾正元著,蜀民譯,前引書,頁1至
        24。

(註二一)高雄市文獻會,《高雄市志》,〈港灣篇〉,頁39至40,民國47年;高雄
          港務局,《高雄港三十年志》,頁23,美育印刷公司,民國64年。

(註二二)溫振華,《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》,(稿本),頁231,台灣師範大學歷
          史研究博士論文,民國75年。

(註二三)矢內原忠雄著,周憲文譯,《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》,頁209,帕米爾
          書局,民國74年;戴寶村,《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》,下冊,頁
          332至345,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,民國77年。

(註二四)《高雄築港誌》,手稿本,第一篇,不分頁。

(註二五)岩田久太郎,《明治44年打狗港》,頁3,出版處及年代不明;河野通忠
          ,《 台灣之工業地打狗港》,頁59,台灣日日新報社,1918年(大正7
          年);打狗支廳,《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》,(手抄本),頁3,1916年(大
          正5年)。

(註二六)岩田久太郎,前引書,頁3;河野通忠,前引書,頁58至59;台灣經世新報
          社,《台灣大年表》,頁87,台北印刷株式會社,1925(大正14年)。

(註二七)河野通忠,前引書,頁59。

(註二八)同(註二十六)。

(註二九)芝忠一,《新興之高雄》,頁353至354,台南新報社高雄印刷所,1930年(
          昭和5年);岩田久太郎,前引書,頁4;長尾正元著,蜀民譯,前引書
          ,頁3、13;河野通忠,前引書,頁58至59。

(註三十)岩田久太郎,前引書,頁4;打狗內地人組合編,《台灣南部打狗港》,
        頁23,打狗內地人組合,1917年(大正6年)。又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
        」至1918 年(大正7)亦參與填築鹽埕町一、二丁目20,950坪、堀江町4,030
        坪填築地。見 河野通忠,前引書,頁59。

(註三一)河野通忠,前引書,頁59。

(註三二)《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》,(手抄本),頁2至13;高雄市役所,《高雄市水
道概要》,頁2至3。

(註三三)《台灣大事年表》,頁87。

(註三四)《台灣大事年表》,頁92。

(註三五)《高雄州寫真集(大正12年版)》,頁6,光村印刷株式會社,1924年(大正12
          年 )。

(註三六)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225。

(註三七)同註(註35);又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高雄築港出張所,《高雄港之概況》,
          頁28,〈高雄築港平面圖〉,南報商事社,1935年(昭和10年)。

(註三八)高雄市文獻會,《高雄市志》,〈教育篇〉,上冊,頁128,民國50年;:
        潘南德,〈旗後山腳故事〉,《校友會訊》,第十號,頁97,旗津國小一
        公校友聯誼會,民國83.1.31。

(註三九)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226。

(註四十)民國85年12月,哈瑪星耆老陳石壽先生口述記錄(稿),陳先生1917年(大正
        6年)出生於湊町市場,菜販,第三公學校三塊厝分教場(今三民國小)畢業
        。

(註四一)《台灣大事年表》,頁141。

(註四二)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225至226。

(註四三)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225載:「高雄郵便局1897年(明治29年)4月29
          日開創於湊町」。似應指先設於旗後街,因1897年乃未有湊町出現,至
          1913年(大正2年),郵便局遷至湊町,而旗後街郵便局改為旗後出張所。

(註四四)1907年創校時借鹽埕埔民宅,1908年遷至打狗山麓,1913年正式遷湊町,
          請詳見﹝註三十八﹞。

(註四五)《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》,頁4至5;《台灣之工業地打狗港》,頁1至15。

(註四六)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222至224。

(註四七)張守真,〈高雄市的發祥地─旗後〉,載《中國時報》,頁33,民國85.3.
          20.。

(註四八)芝忠一,前引書,頁383。

(註四九)《高雄之港勢及貿易》,頁19。

(註五十)高雄市役所,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73,1934年(昭和9年)。

(註五一)高雄市政府,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12,民國37年。

(註五二)高雄築港出張所,《高雄港之概要》,頁11,15,1928(昭和3年)。

(註五三)麥汝煌,《高雄市漁會簡介》,載《校友會訊》,第七號,頁59至61,旗
          津國小一公校友聯誼會,民國81.11.30;〈王沃〉,載《台灣人士鑑》,
          頁41,台灣新民報社,1937年(昭和十二年)。

(註五四)〈王沃〉,載《台灣人士鑑》,頁40至41;〈蔡文彬〉,載前引書,頁153
          。

(註五五)哈瑪星耆老顏阿岩先生 ( 民國11年生,曾任高雄新報、台灣新報記者 ),
          與鍾春周先生 ( 民國9年生,曾任鼓山漁市場漁販 ) 於民國85年10月訪
          問記錄稿。

(註五六)《高雄代天宮宮誌》,頁11至15、55,代天宮,民國78年。

(註五七)高雄市役所,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35至36,1934年(昭和9年);松尾繁治著
          ,曾玉昆譯,《高雄市制十周年略誌》,頁148至149,民國81年。

(註五八)《高雄市制十周年略誌》,頁148至149。

(註五九)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2至3,1934年(昭和9年)。

(註六)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36,1934年(昭和9年);1935年(昭和10年)高雄市畫分為
        21區。見高雄市役所,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20至21,1937年(昭和12年)。

(註六一)《高雄市要覽》,頁87至88,1937年(昭和12年)。

(註六二)高雄市役所,《高雄市報》,第573號,1939年(昭和14年)9月10日。

(註六三)據民國86年1月高雄火車站值班站長所提供資料。

(註六四) 麥汝煌,前引文,《校友會訊》,第七號,頁59至61;洪秀霞,〈高雄漁
          業今昔與哈瑪星〉,(文稿),民國86.2.4